蔬菜生產技術
大田蔬菜養(yǎng)分綜合高效管理技術研究與應用
應用先進的堆肥發(fā)酵技術把蔬菜殘莖葉等農業(yè)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將其制成育苗基質或蔬菜專用有機肥;并研發(fā)出適合大田蔬菜水肥一體化的專用液體肥、土壤改良劑、蔬菜專用復混肥工藝和配方,與灌溉水凈化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微灌技術等組裝成大田蔬菜養(yǎng)分綜合高效技術體系,在生產上推廣蔬菜專用復混肥、有機肥、葉面肥取得顯著效果。2013年被列為廣東省農業(yè)主推技術。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曹健
聯系電話:020-38615062
電子郵箱:cogin@163.com
自動化測墑灌溉技術
創(chuàng)新菜田土壤墑情信息傳感技術,實時監(jiān)測和精準調控土壤墑情狀況,實現精準自動灌溉;同時根據土壤結構和蔬菜需水特性及根構型,制定灌溉指標和灌溉制度,合理調控土壤墑情,綜合調控水肥資源供給,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蔬菜生長條件,提高產量和品質,改善菜田生態(tài)環(huán)境。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曹健
聯系電話:020-38615062
電子郵箱:cogin@163.com
菜田雜草綜合防控技術
高溫高濕的氣候環(huán)境致使廣東規(guī)?;藞霾颂镫s草危害重,相比其它作物田雜草防除難度大,用工成本高。本技術利用土壤誘發(fā)滅草消耗大量雜草種子庫,高溫火焰滅草和化學除草相結合的綜合控草技術,實現菜田雜草的有效控制,達到既減少化學除草劑的用量和保護農田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又有效控制菜田雜草的目的。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馮莉
聯系電話:020-87594497
電子信箱:fengligd@126.com
蔬菜水肥一體化綜合管理技術
集成菜田土壤養(yǎng)分精準管理技術、有機肥及無機肥的配方生產工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創(chuàng)新技術等進行養(yǎng)分高效管理,提高蔬菜產量品質、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達到了節(jié)水、節(jié)肥、節(jié)藥、省工、省地、增產、增收的效果,已在華南地區(qū)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2013年被列為廣東省農業(yè)主推技術。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余超然
聯系電話:020-38469583
電子郵箱:yuchaoran@gdaas.cn
蔬菜工廠化育苗新技術
針對瓜類、白菜類、茄果類、甘藍類、綠葉菜類蔬菜的現代育苗生產技術進行集成創(chuàng)新,特別是蔬菜潮汐式灌溉育苗、LED育苗等技術的研究和設備研發(fā),應用于蔬菜穴盤育苗的工廠化生產,對工廠化育苗的要求、消毒、浸種、播種和苗期管理措施進行技術集成示范。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陳瀟
聯系電話:020-38469583
電子郵箱:xchen7@126.com
綠色高效蔬菜栽培技術
通過基質生產、種子處理和嫁接、營養(yǎng)液、LED補光等育苗關鍵技術,生產優(yōu)良種苗;通過制定灌溉制度和根際營養(yǎng)配方,依托現代化設備,提升蔬菜標準化、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保障產品安全,維護產地環(huán)境,實現綠色高效。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張白鴿
聯系電話:020-38469583
電子郵箱:zhangbg@gdaas.cn
蔬菜水肥同步高效栽培防控技術
以高壟深溝、浸種催芽、穴盤育苗、覆膜栽培、水肥同步為技術核心,選用抗病品種,采取間種、輪作等農業(yè)措施,結合化肥農藥減量技術與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該技術投入成本低、入手難度低、增收見效快、省工省時省肥、簡單易用有效,既保證了目標蔬菜作物的產量與品質,提升了蔬菜產品安全性,又減少了農藥與化肥的使用,減輕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目前已經在河源、陽江、清遠等廣東地區(qū)大面積推廣應用。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宋釗
聯系電話:18664894131
電子郵箱:songzhao@gdaas.cn
菜田面源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
以蔬菜肥水生理和養(yǎng)分去向為依據,在產前規(guī)劃生產模式和耕作措施,產中運用總量控制、形態(tài)調節(jié)、中微增效和避雨栽培技術,形成以育苗基質、專用肥、水肥一體化設備、測墑灌溉智能設備為依托的菜田面源污染防控技術。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張白鴿
聯系電話:020-38469583
電子郵箱:zhangbg@gdaas.cn
大棚設施高效栽培技術
根據產地氣候特點和生產實際情況有機集成設施大棚設計建造、蔬菜茬口安排、保護地和無土栽培蔬菜水肥同步供給栽培技術及設施大棚內根據蔬菜生長需求的溫、光、水、肥精準調控技術。該技術可節(jié)水、控藥、省地、增產。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余超然
聯系電話:020-38469583
電子郵箱:yuchaoran@gdaas.cn
蔬菜景觀規(guī)劃、設計與管理
結合觀光休閑農業(yè)與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推動多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為滿足不同客戶群對農業(yè)公園、家庭農場、天臺菜園、庭院設計的個性需求,著重在賞食品種選擇、茬口布局、景觀化種植、采摘體驗、養(yǎng)護、生態(tài)循環(huán)、現代蔬菜科普等環(huán)節(jié)提供專業(yè)化服務。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何裕志
聯系電話:020-38615062
電子郵箱:328724033@qq.com
蔬菜高效施肥技術
針對果類蔬菜生產中用肥量大、均衡性肥料占比高、施肥次數多等問題,將專用營養(yǎng)技術與肥料長效穩(wěn)定技術有機結合研發(fā)了蔬菜高效穩(wěn)定性肥料。該技術通過材料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提高了肥料養(yǎng)分供應的平衡性、持續(xù)性及長效性,實現了肥料養(yǎng)分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顯著減少了肥料養(yǎng)分損失。試驗示范結果表明應用該技術辣椒、冬瓜、豇豆、甜玉米、苦瓜等果類蔬菜較常規(guī)施肥分別增產19.6%、15.7%、9.4%、9.4%、7.5%;平均可減少養(yǎng)分用量27.3%,減少施肥次數2~3次,降低施肥成本27.2%,氮素養(yǎng)分利用率為33.01%~50.13%,較常規(guī)施肥相對提高24.9%~41.4%。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所
聯系人:唐拴虎
聯系電話:020-85161400
電子郵箱:tfstshu@aliyun.com
小菜蛾成蟲電擊捕殺新技術
長期以來對小菜蛾的防控研究主要以幼蟲為主,對成蟲的防控技術研究涉及較少,其中成蟲捕殺技術尚為空白。本技術以成蟲為防控對象,利用小菜蛾成蟲在田間具有跳躍式飛行、較強趨光性等生物學特性,研制出小菜蛾成蟲電擊捕殺裝置,通過人工操作,在菜田中推動,電擊捕殺小菜蛾成蟲,以此達到防控小菜蛾的目的。技術關鍵是捕殺器電網及高壓變換器的研發(fā),市場上尚無此類昆蟲捕殺裝置,具有無污染、使用方便、成本低、節(jié)省勞動力等特點,電擊捕殺效果較理想。本技術還可以用于菜螟成蟲的捕殺。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該裝置具有操作方便、高效和無污染的技術效果,適用于華東、華南和西南等規(guī)范化十字花科蔬菜基地使用。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馮夏
聯系電話:020-87597577
電子信箱:fengx@139.com
辣椒疫病綜合防控技術
以化學農藥減量使用技術、微噴灌技術、抗病品種、間種、輪作和控水栽培技術集成了辣椒疫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為國家公益性行業(yè)專項成果之一,達國際先進水平。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三大優(yōu)勢:一是保產增收,可以減少病害損失10%以上,減少農藥成本35%以上。二是省工省藥,安全環(huán)保,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30%以上,面源污染減輕。三是簡單實用,適應性廣。只要按技術規(guī)程去做,就可獲得穩(wěn)定的增產增收效果,每畝增收節(jié)支100元以上。不同品種、土壤和氣候條件下均可應用,效果穩(wěn)定。已在廣東、海南、福建、山東、湖南、青海和云南等省大面積推廣應用。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林壁潤
聯系電話:020-85161048
電子郵箱:linbr@126.com
冬種馬鈴薯除草劑土壤殘留藥害診斷技術
該技術為一種土壤殘留二氯喹啉酸的早期簡便檢測技術。由于稻田稗草抗藥性的增強,過量使用殺稗除草劑二氯喹啉酸現象時有發(fā)生,結果導致下茬冬種馬鈴薯出現除草劑殘留藥害,經濟損失慘重。而在冬種馬鈴薯前用儀器測定前茬土壤殘留二氯喹啉酸的狀況,價格貴,農戶不好操作。本技術是利用敏感指示植物對前茬稻田二氯喹啉酸的污染情況進行早期診斷,具體方法是:提前2周取擬種馬鈴薯的稻田土,播種指示植物種子,根據指示植物出苗的時間和苗后生長發(fā)育的形態(tài),早期檢測和評價前茬稻田使用過除草劑二氯喹啉酸的土壤種植后茬馬鈴薯的安全性。該技術簡單實用,成本低廉,易于掌握和推廣。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馮莉
聯系電話:020-87594497
電子郵箱:fengligd@126.com
黃曲條跳甲綜合防控技術
針對黃曲條跳甲危害的嚴重性,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指導下,通過休耕、輪作及播前深耕曬田、翻曬或泡田等措施可顯著降低種群基數;利用火燒土壤、防蟲網等也可有效降低土壤中卵、幼蟲和蛹的數量;聯合應用線蟲和白僵菌、綠僵菌以及聯苯菊酯防治效果更佳;一年中的2月上旬至3月中旬和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是防治關鍵期,成蟲高峰期后13~16天幼蟲孵化高峰期用乙基多殺菌素,Bt,辛硫磷(顆粒劑)等澆淋、灌根等土壤處理或撒施顆粒劑防治幼蟲;選用敵敵畏、仲丁威、魚藤酮、啶蟲脒、殺蟲單等防治成蟲,在早晨和傍晚噴藥效果更好。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李振宇
聯系電話:020-87597577
電子郵箱:lizhenyu@gdaas.cn
菜心炭疽病綜合防控技術
根據廣東菜心生產特點,制定了“以栽培防病為基礎,以抗病品種利用為中心,適時開展藥劑防控”的防治策略,具體技術措施包括:種植中抗(耐病)品種,與非十字花科作物輪作,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清除病株殘體,合理密植,保持田間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在發(fā)病初期噴施25%嘧菌酯懸浮液、50%咪鮮胺可濕性粉劑、25%吡唑醚菌酯和28%咪鮮錳·三環(huán)可濕性粉劑等。該技術已在廣州、惠州、中山、陽江陽春、茂名、佛山三水、肇慶高要等菜心產區(qū)推廣應用。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何自福 佘小漫
聯系電話:020-87597476
電子郵箱:hezf@gdppri.com
瓜果類蔬菜土傳真菌病害成災機制及防控技術
該項目圍繞病原菌致病機理、抗病品種輔助選育、生物防治和精準化學防治等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產學研合作,提出枯萎病菌致病成災機理新理論,明確生物膜形成規(guī)律和調控新基因FocVel1,驗證FocVel1基因功能;建立了辣椒和黃瓜種質資源庫,制定了兩項抗病品種鑒定技術規(guī)程,收集保存了種資資源3888份,鑒定了種資資源2245份,篩選出抗病資源238份,提供抗病種質資源215份;創(chuàng)制非致病性鐮刀菌CS-20制劑,明確該制劑誘導寄主提高抗病性的機制;研發(fā)出精甲霜靈·嘧菌酯懸乳劑等農藥新產品;創(chuàng)新綠色防控技術和推廣應用體系,較好地防治蔬菜土傳真菌病害,解決了土傳病害難以防治的世界難題。該成果技術在廣東省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tài)效益。
成果獲得2016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和2017年廣東農業(yè)技術推廣二等獎。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林壁潤 沈會芳
聯系電話:020-85161048
電子信箱:linbr@126.com
廣東辣椒化肥農藥減施技術
優(yōu)化整合微生物菌肥部分代替化肥作基肥、科學追肥、懸掛黃藍板監(jiān)測與防控害蟲、覆蓋尼龍網擋風和霧水防控疫病、合理用藥等多種技術措施構成廣東辣椒化肥農藥減施技術模式。本技術的實施,可大大減少辣椒種植過程中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同時提高辣椒產量和品質。本技術已在粵西冬種辣椒主產區(qū)進行推廣應用,獲得了省內外專家同行的認可。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何自福
聯系電話:020-87597476
電子郵箱:hezf@gdppri.com
茄子青枯病綜合防控技術
根據廣東茄子生產及青枯病發(fā)生為害特點,制定了“以種植抗青枯病品種為前提,栽培防病為基礎,適時開展藥劑預防”的防治策略,具體技術措施包括:合理種植抗病優(yōu)質茄子品種,與非茄科作物開展2-3年輪作,增施有機肥、鉀肥和施入適量的石灰以改良土壤,發(fā)現少量病株及時清除,在發(fā)病初期淋施多粘類芽孢桿菌、中生菌素或噻菌銅等。該技術已在廣州、肇慶、茂名、湛江、東莞、中山、佛山、惠州、韶關和清遠等茄子產區(qū)推廣應用。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何自福 佘小漫
聯系電話:020-87597476
電子郵箱:lizer126@126.com
食藥用菌周年高效栽培技術
根據靈芝與平菇(秀珍菇)等食藥用菌生長適宜溫度的不同,搭配組合實現自然條件下食藥用菌周年高效栽培(如平菇(秀珍菇)11月至翌年4月栽培、靈芝4月至7月栽培)。該技術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將栽培場地和設備的季節(jié)性使用改變?yōu)橹苣晔褂茫褂眯侍岣?倍;二是工作人員實現周年就業(yè),減少技術人員的流失,增加工作人員收入;三是利用實踐中總結設計出一臺可移動制冷空調供8~12間菇房降溫的調控技術,不但使空調設施的投資減少70%以上,搬動菌包的工作量也減少至只有原來方式的四分之一,使勞動強度大大降低。適合我省大部分食藥用菌從業(yè)者的需求,已在河源、梅州、清遠、佛山等建立示范推廣基地并推廣應用。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何煥清
聯系電話:020-83469598
電子郵箱:hhq407@sina.com
赤靈芝代料栽培及其孢子粉收集技術
赤靈芝代料栽培及其孢子粉收集技術,是經過長期實踐、不斷改良摸索出適合廣州乃至華南地區(qū)的栽培技術,其操作簡單、實用、環(huán)保、安全、高效。以雜木屑、玉米芯等農林下腳料為培養(yǎng)基,添加麩皮、玉米粉、石灰等進行合理調配,應用篩選出的優(yōu)良菌株(梅靈3號等)從接種到采收最快僅需60天,顯著縮短了靈芝培育時間,其孢子粉產量達5-10g每包,比常規(guī)品種提高15%以上。室內層架式孢子粉收集技術能有效避免灰塵土壤污染,大大提高孢子粉純度。本技術既適合家庭農場、小型種植戶,也適合規(guī)模化種植企業(yè)應用。該技術入選2019年廣東省農業(yè)主推技術,目前已在梅州、河源、廣州及江西奉新縣等地建立示范基地并推廣應用。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何煥清
聯系電話:020-83469598
電子郵箱:hhq407@sina.com
草菇環(huán)保高效栽培技術
草菇環(huán)保高效栽培技術通過機械處理草菇原材料,使拌料用水節(jié)省60%以上,石灰用量減少40%以上,廢水排放減少95%以上,實現節(jié)水減污增效的同時大大節(jié)省人工成本;中藥渣代替廢棉栽培草菇研究,增加了草菇栽培原材料來源,栽培原材料成本降低20%以上;草菇二次栽培工藝顯著提高原材料利用率。該技術比傳統(tǒng)草菇栽培方法在場地使用、勞動力投入、栽培原料利用及對環(huán)境友好等方面均具有明顯優(yōu)勢,綜合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草菇栽培方法。該技術獲2017年度廣東省農業(yè)技術推廣一等獎。目前該技術已在佛山、河源、中山等地建立示范基地并推廣應用。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聯系人:肖自添
聯系電話:020-38469598
電子郵箱:xiaozitian@gdaas.cn
冬瓜病毒病綜合防控技術
根據瓜類病毒病發(fā)生特點,提出“選用抗病品種、清除雜草切斷侵染源、治蟲防病、合理用藥、加強管理”的防控策略,具體技術措施:選用抗病品種;清除田邊及田間雜草,切斷侵染源;治蟲防病,即在田間插黃/藍色粘蟲板,在蚜蟲/薊馬發(fā)生初期噴施氟啶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吡蟲啉等藥劑防治,并注意輪換使用;噴施氨基寡糖素、寧南霉素、低聚寡糖素、香菇多糖等植物病毒藥劑。該技術已在廣州、佛山等瓜類主產區(qū)推廣應用。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何自福 湯亞飛
聯系電話:020-87597476
郵箱:yf.tang1314@163.com
番茄黃化曲葉病綠色防控技術
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是一種影響番茄生產的毀滅性病害。根據該病害發(fā)生特點,創(chuàng)建“監(jiān)測病毒動態(tài)、清除毒源寄主、種植抗病品種、防治介體煙粉虱和提高寄主植物抗病力”的防控技術體系,具體技術措施:監(jiān)測病毒動態(tài)、種植抗病優(yōu)質品種、清除田邊及田間雜草毒源寄主、培育無病壯苗、治蟲防病、合理噴施化學農藥等。該技術已在廣東廣州、肇慶、茂名、湛江、佛山、惠州及廣西百色等番茄主產區(qū)推廣應用,有效地控制了番茄黃化曲葉
病在華南地區(qū)的流行與危害。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湯亞飛 何自福
聯系電話:020-87597476
郵箱:yf.tang1314@163.com
辣椒病毒病綜合防控技術
根據廣東辣椒病毒病發(fā)生特點,提出“選用抗病品種、清除雜草切斷侵染源、治蟲防病、合理用藥、加強管理”的防控策略,具體技術措施:選用抗病品種;清除田邊及田間雜草,切斷侵染源;治蟲防病,即在田間插黃/藍色粘蟲板,在蚜蟲、薊馬等發(fā)生初期噴施氟啶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蟲啉等藥劑防治,并注意輪換使用;噴施氨基寡糖素、寧南霉素、低聚寡糖素、香菇多糖等植物病毒藥劑。該技術已在茂名、湛江等冬種辣椒主產區(qū)推廣應用。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何自福 湯亞飛
聯系電話:020-87597476
郵箱:yf.tang1314@163.com
馬鈴薯病毒病綜合防控技術
根據廣東馬鈴薯病毒病發(fā)生特點,提出“選用無毒種薯、清除雜草切斷侵染源、治蟲防病、合理用藥、加強管理”的防控策略,具體技術措施:選用無毒種薯和抗病馬鈴薯品種;清除田邊及田間雜草,切斷侵染源;治蟲防病,即在田間插黃色粘蟲板,在蚜蟲發(fā)生初期噴施氟啶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吡蟲啉等藥劑防治,并注意輪換使用;噴施氨基寡糖素、寧南霉素、低聚寡糖素、香菇多糖等植物病毒藥劑。該技術已在廣州、惠州等馬鈴薯主產區(qū)推廣應用。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系人:湯亞飛 何自福
聯系電話:020-87597476
郵箱:yf.tang13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