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標所在淡水魚體內新污染物氯化石蠟代謝物識別及代謝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質標所農產品安全風險監(jiān)控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環(huán)境科學與生態(tài)學一區(qū)TOP,IF=12.2)發(fā)表題為“Oxidative metabolism of chlorinated paraffins by freshwater fish liver microsomes: Major metabolites detected in marketable freshwater fish”的研究論文。質標所黃曉梅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王旭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氯化石蠟(CPs)是我國環(huán)境介質和生物體污染最嚴重的新污染物之一。它可在水生生物體內積累,并對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健康造成潛在危害。魚類對CPs的氧化代謝是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CPs降解的重要途徑。然而,影響魚類CPs氧化代謝的因素知之甚少,只有少數研究通過實驗室模擬的方式獲得魚體內CPs代謝物,但這些代謝物在自然環(huán)境的魚體內是否存在仍未知。
該研究探討了魚肝微粒體與雞肝微粒體體外代謝CPs的異同,部分解釋了魚類與鳥類中CPs積累規(guī)律差異性的原因,從而加深了我們對水生和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之間CPs代謝差異性的理解。此外,該研究通過體外代謝樣品的對照,識別出市售淡水魚體內CPs主要代謝產物為單羥基CPs代謝物(monoOH-CPs),并識別出少量來自于環(huán)境積累的CPs醚類化合物。同時,還通過色譜分離識別出市售淡水魚體內大量假陽性的CPs,揭示了色譜分離是準確分析CPs及其代謝物的必要條件。
該研究是首次在真實環(huán)境生物樣品中識別出monoOH-CPs和CPs醚類化合物。monoOH-CPs的毒性可能高于其母體CPs并在生物體內真實存在。該研究將為準確綜合評估CPs的潛在健康風險提供重要科學數據與技術支撐。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專項資金(高水平農科院建設)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250054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