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所在馬鈴薯塊莖酚類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作物所馬鈴薯研究團隊與海南大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Food Chemistry(中科院大類一區(qū),IF=7.514)發(fā)表題為“Deep eutectic solvent-based 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different potato genotypes:comparis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的馬鈴薯塊莖酚類化合物研究最新成果。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索海翠博士為第一作者,海南大學肖娟副教授、作物所李小波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馬鈴薯是世界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主糧作物,消費量巨大,其塊莖富含豐富酚類物質,對抗氧化、抗癌、抗炎和抗增殖活性具有積極作用。因此,研究馬鈴薯塊莖中酚類物質的含量及其存在形式,對于合理利用馬鈴薯,發(fā)揮其在人類營養(yǎng)健康方面的作用至關重要。作物所馬鈴薯研究團隊致力于馬鈴薯營養(yǎng)品質研究,此次與海南大學聯(lián)合,采用DES提取方法,對19個不同肉色的馬鈴薯品種的游離和結合的總酚、總黃酮、單體酚、單體黃酮進行了測定,發(fā)現(xiàn)所有品種中游離態(tài)的酚含量顯著高于結合態(tài);彩肉品種中游離酚、總酚、游離黃酮和總黃酮含量較黃皮黃肉品種高。不同的馬鈴薯品種含有11到23種酚類化合物,包括7種游離單體酚和24種結合單體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質譜對7種游離單體酚和24種結合單體酚進行了表征和定量,其中21種結合單體酚首次在馬鈴薯中報道。本研究結果為馬鈴薯品質育種和健康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
19種馬鈴薯基因型圖片
本研究得到廣東重點領域研發(fā)計劃項目(2020B020219002)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960483)等項目資助。